景美集應廟

2012052721:39
 
 

景美集應廟創建於清同治六年(西元一八六七年)。
屬於三級古蹟,三級並不是不好或不重要,
而是管理的單位是縣市地方政府,不是中央.


 

供奉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人的保護神:保儀尊王張巡和保儀大夫許遠,在四百年前,安溪人移民來台北,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茶農,所以選擇了文山這個潮溼的山丘地來種茶,同時帶來他們的鄉土保護神:保儀尊王、保儀大夫、清水祖師等神明。那時候的安溪人主要是高、 張、林三大姓,隨著時間的進展,人口逐漸增加,開墾的土地從景美一直拓展到木柵、深坑、石碇鄉,當然供奉安溪鄉土神明的人也越來越多,因此就將集應廟拓展成三座,分別是現在景美市場內的高氏集應廟,武功國小附近的林氏集應廟,及木柵國中對面的張氏集應廟。另外還有深坑廟口的集順廟也是供奉保儀尊王和保儀大 夫。從這裡可以看到安溪人在文山發展的狀況。(摘自網路)

 















現在看到的景美集應廟是民國十三年(西元一九二四年)
重修的,而地皮部分是近年修的。






集應廟還有為考生加持祈求考運喔
時間:國曆6月2日代辦全套供品:文昌金 文昌筆
葱 菜頭 包子 粽子等


集應廟地址:台北市景美街37號景美市場
晚上這裡可是熱鬧的景美夜市



關於景美~

首先要談「景尾」。咦?寫錯字了,應該是「景美」才對吧!其實這二個名稱都對,只是「景尾」是以前的名稱,「景美」是後來的名稱。那麼,為什麼叫「景 尾」?又為什麼改叫「景美」呢?因為在以前,有一種木製的灌溉設施叫做「木見」語讀做ㄐ一ㄢˇ,台語讀做ㄍ一ㄥˋ這種設施用來將較高地區的水送到較低而大 量需要用水的農田,在這種灌溉設施的起點就叫(「木見」頭)(水「木見」頭),而在末端就叫做(「木見」尾) ㄍ一ㄥˋ ㄇㄝˋ。這個地名用久了之後,書寫的 方式就漸漸的寫成「景尾」了(因為「木見」和「景」同音)。一直到光復後,有些人認為叫景尾,好像上風景最差的地方,才把它改成「景美」,意思是風景美麗的地方。但是,在習慣上台語還是唸ㄍ一ㄥˋ ㄇㄝˋ,而不唸ㄍ一 ㄥˋ ㄇ一ˋ。隨著台語的沒落,許多人的台語都不標準了,漸漸的「去ㄍ一ㄥˋ ㄇㄝˋ」,會變成「去ㄍ一ㄥˋ ㄇ一ˋ,一定有人聽了會以為要去「揀米」。(摘自網路)